大宗商品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呼吁上下游协同应对风险

2021年04月26日

4月20日,国新办就2021年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制造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会上有媒体提问,数据显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宗原材料商品的国内国际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部分商品价格涨幅超过了1倍,不少制造业企业因此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涨价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如何指导中小企业应对危机?

对此,黄利斌表示,今年以来,像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的主要产品价格延续了去年底上涨的态势,有色价格涨得比较厉害。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原料成本上涨推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普涨。头两个月,进口铁矿石、铜精矿的均价同比大幅增长56.6%和44%,幅度相当高。原油价格也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纽约轻质原油期货涨幅均在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上升支撑了下游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二是下游行业生产恢复形成了供需紧张态势。一季度下游行业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和一些主要机械产品产量都呈现了大幅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增速远远超过了钢铁、铜、铝等原材料的产量增幅。另外,部分化工企业停产检修,美国极地风暴等导致部分产品产量锐减。

三是有色金属、部分化工产品等金融属性突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预期向好等推升了全球期货交易的活跃度,金融市场短期炒作也对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他表示,我国工业体量庞大,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购量也非常大,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对PPI影响非常直接,近几个月上游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都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并随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尽管部分上游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关涨价因素多具有短期性和突发性,目前全球债务高企、贫富分化悬殊、老龄化问题突出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我们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我国具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充沛、供给充裕,市场自我调整的适应性较强,有关部门也已经在采取措施加强保供稳价的工作。总体看,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制造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推动稳定原材料价格:

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和价格监管,稳定市场预期,及时发布运行情况,做好舆情引导,防范市场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支持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鼓励冶炼企业及加工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此外,工信部还公布一季度工业经济主要数据: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两年平均增速为6.8%,环比增长2.01%。同时,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2%,达到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值,工业生产总体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正常水平。

原标题:权威部门再次重申,大宗商品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呼吁上下游协同应对风险

来源:国新办、工信部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