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货运物流供应链的机会来了!
2021年04月27日近日,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在“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碳达峰”、“碳中和”也进一步成为网络热词。

要在保持适当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促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量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非常关键的措施。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名字中都有一个碳字,指的就是二氧化碳。“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尽管在这个测试的时间中碳排放的总量会有波动, 但是其总体的趋势是平缓的,之后的碳总排量会有所回落。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目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工业革命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这几年频频被提上日程,控制碳排放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而迄今为止,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而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可以带来绿色发展,对于高碳大国的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势必要完成这两个目标,减少高碳化石的能源使用,做好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规模相对较少,而煤炭资源相当丰富。于是,依靠煤炭行业所发展出的经济成为了中国产业结构布局中重要的一步。可随着近些年环境破坏的加剧,能源结构的调整,减碳成为了必须发展的目标。世界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责任划分上也要求我们关注历史责任,参与减少高碳化石能源使用,发展新能源,研发环保科技。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
如今,我国正朝着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实现碳中和的前提需要实现碳达峰,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强我国森林的储蓄量,在碳排放总量上实现30年为期目标,深化改革高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为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能够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同时对中国的环境治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战略的价值观已经从单纯考虑公司生意的发展转变为必须同时考虑生意/商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国外已有很多供应链公司开始实施碳中和战略,国内的供应链公司也在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碳中和下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中指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5年至2030年达峰,到2050年时,碳排放较2015年水平下降约80%。
那么,货运物流供应链应又可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
■ 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水平
通过电子单据的规模化应用,减少纸质单据的应用,同时提升信息流转效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无人仓、无人车等新装备的应用,提升仓、运、配等环节的运作效率,通过提升效率降低能耗,据交通部数据显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提高了物流组织效率,每年可降低空驶率5个百分点,降低汽车油耗 38个百分点,缩短运输时间 25个百分点。《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物流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90%的目标。
■ 提高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面
据测算,到2050年,在货运能源需求中,电力、氢能和生物燃料所占比重分别为45%、3%和1%。新能源汽车将扩展至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以及电动货车,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运卡车数量也将增加。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占比将达30%,并将在2050年增至近100%。而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也正向公共领域倾斜,其中公共领域客车财政补贴标准及单车补贴上限相比2020年退坡10%,公共领域货车财政补贴标准维持不变,单车补贴上限有降有升。按照全国10万辆新能源城市配送货车推广应用规模,则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74.9万吨。
■ 进一步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
在我国的运输方式碳排放量结构中,公路占比高达77%。而铁路运输相较公路运输可以减少75%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实现交通运输碳达峰目标中,如何将长途公路货运转移至集装箱多式联运,以减少公路货运占比便是重中之重。未来,将会有更多500公里以上长途公路运输的大宗货物、单次大批量货物,转向铁路运输,优化我国的运输结构。据估算,如将京津冀地区5%的货运量由公路运输调整至铁路运输,可每年减排氮氧化物3.5万吨、颗粒物0.5万吨。
■ 优化废旧家电/动力电池的逆向回收与再利用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未来,国家将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废旧家电、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健全回收网络,优化逆向物流能力,增强再利用处理能力,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方面,未来将注重通过以旧换新的形式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家电配送人员在返程时便可顺路带回废旧家电,或者消费者自己将废旧家电搬至销售点置换,一方面可以解决逆向物流中高成本低效率的分散回收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消费,带动正向配送业务。
■ 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
1、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
2、鼓励金融机构与链主企业合作,将向其供应商的贷款利率与绿色环保数据相挂钩,采取可持续发展举措并在实现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的供应商将获得银行更加优惠的融资利率,促进供应链全链条减少碳排放。奥迪围绕制造与物流环节,制订零排放计划,携手供应商联合发掘供应链中的减排潜力,聚焦铝、钢、电池组件等高耗能材料的生产,以降低碳足迹。
2020年9月22日,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定为2021年八大工作重点之一。
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的同时,中国企业未来要继续攻占全球市场,从防御上而言要注意碳壁垒,从进攻上而言要适应全球减碳的文化,融入相应的话语体系乃至参与标准制定。
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性能、质量和价格了,如何适应大环境,协同政策,共同迈进崭新的时代,是课题,是机遇,更是挑战。
来源:互联网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资讯- 发改委: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 2024年09月27日
- 家电“以旧换新”后,旧的去哪儿了? 2024年09月26日
- 汽车以旧换新成效如何?消费市场运行怎样?... 2024年09月25日
- 支持政策全面启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2024年09月24日
- 各地最新再生资源回收相关利好,建议收藏! 2024年09月23日
- 河北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09月12日
- 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9月11日
- 天津市汽车置换更新活动实施细则发布 2024年09月11日
- 天津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09月10日
- 从全球来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2024年09月10日
